夺取敌方基地是扩展势力范围的核心战略行动。成功攻占基地需要系统化的情报收集、舰队配置、战术执行和资源管理。进攻前必须通过扫描功能全面分析敌方防御设施布局,包括防空火力分布、护盾生成器位置及援军动向。扫描会消耗探测器资源,需合理规划使用频次。同时需评估基地周边是否存在敌对联盟的增援舰队,避免陷入多线作战的被动局面。情报收集的完整性直接影响后续作战计划的可行性。
舰队配置需针对敌方弱点进行针对性编组。优先选择能克制敌方防御系统的舰船,例如对护盾有穿透效果的离子炮舰或对防空设施有额外伤害的轰炸机型舰载机。指挥官技能选择应以提升舰队生存能力为主,如增加护甲值的钢铁防线或降低敌方命中率的电子干扰。舰队编成需保持前后排均衡,前排配置高护甲护卫舰吸收伤害,后排部署巡洋舰和战列舰提供火力输出。避免过度集中高价值舰船,防止因单次战斗损失过大影响后续作战。
战术执行阶段应采用分阶段推进策略。首先清除外围防御设施,如采矿平台和侦察哨站,切断敌方资源补给。随后集中火力摧毁护盾生成器和防空矩阵,为主力舰队创造安全输出环境。作战中需灵活使用战术道具,如紧急维修协议可在舰队受损时快速恢复战力,曲率干扰器能阻止敌方舰队撤退或增援。注意控制舰队交战节奏,当单次攻击无法击破目标时及时撤退维修,避免无意义消耗。
占领过程中需维持至少3支工程舰队伍持续采集金属和晶体,确保舰队维修和战术道具的消耗需求。建议在进攻路线附近建立前哨站作为临时补给点,缩短舰队往返维修时间。基地占领后立即部署防御设施,优先建造防空导弹塔和护盾发生器,防范敌方反扑。同时将工程舰编入采矿平台提升资源产量,巩固新占领区的经济基础。
新占领基地的船坞应优先生产侦察舰和高速护卫舰,扩大控制区域的视野监控。科技研究侧重提升舰船维修速度和护甲强度,减少后续防御战损耗。与联盟成员协同布防,通过共享侦察情报形成联防体系。定期检查基地防御设施的能量供给状态,确保护盾系统和武器阵列始终处于最佳运转状态。
整个占领流程需保持战略耐心,平均每个高等级基地的完整攻占周期需要48-72小时。过度追求速攻可能导致舰队战损超出补给能力,反而延长占领时间。通过持续优化舰队配置和战术细节,逐步掌握不同防御体系的破解方法,最终形成高效的基地攻占标准化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