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船是资源采集的核心单位,其材料选择直接关系到采矿效率与基地发展速度。工程船的材料配置需围绕三个核心资源展开:金属、晶体和重氢。金属是基础建设与舰船生产的主要消耗品,尤其在基地升级过程中需求量极大;晶体则是高级舰船制造的关键材料,对后期舰队实力提升至关重要;重氢虽然短期内需求较低,但在特定科技研发和高级建筑中不可或缺。合理分配这三种资源的采集比例,是工程船材料选择的首要原则。
工程船的材料选择还需考虑其技术强化路径。通过蓝图研究系统,玩家可以提升工程船的仓储容量、采集速度等关键属性。优先强化仓储容量能减少往返运输频率,而采集加速技术则能显著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资源获取量。技术点的分配需根据当前发展阶段动态调整,例如前期侧重仓储扩容以保证基础资源供应,中后期则可转向采集效率优化。不同等级的工程船(初级/中级/高级)对技术强化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高阶船体往往能更高效地转化技术投入为实际收益。
工程船的作战环境也是材料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在非安全区域采矿时,需为工程船配备基础防卫武器或护盾装置以应对可能的袭击。这类防御性材料虽会占用部分仓储空间,但能有效降低采矿中断风险。工程船的机动性材料(如引擎强化)在远距离采矿时尤为重要,可缩短航行时间并减少计划圈占用。玩家需根据星域安全等级、采矿点距离等因素综合权衡攻防与机动材料的配比。
资源点的特性同样影响材料选择策略。高纯度矿脉与杂质矿脉的采集效率差异显著,工程船的材料配置需针对目标矿点类型进行优化。晶体富集区域可适当减少金属采集模块的占比,而混合矿点则需平衡多种材料的同步采集能力。采矿平台的协同工作也会改变工程船的材料需求,高级平台能提供采集加成,可适当减少工程船自身的效率模块,转而增强其他功能性材料。
随着基地等级提升和主力舰队的扩充,资源消耗结构会发生明显变化。建议定期评估资源库存与消耗曲线,动态调整工程船的材料配置方案。例如在备战阶段需提前储备大量金属和晶体,而科技研发期则要保障重氢供应。这种长线规划意识能避免资源短缺导致的发育停滞,确保星际扩张进程的连贯性。